一把“金钥匙”盘活丘区“沉睡地”绘就振兴“新图景”
——电建路桥环境公司罗定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首批增减挂钩工程全面告捷以实干实绩献礼国庆
  • 信息来源: 环境公司
  • 作者: 汪洪芳
  • 摄影作者: 汪洪芳
  • 发布时间: 2025- 10- 03
  • 字号:[]

金秋送爽,捷报频传。

近日,由电建路桥环境公司承建的广东省罗定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传来捷报:涉及黎少、泗纶、船步三镇的首批增减挂钩工程,历经数月攻坚,全部高质量通过验收。

70余亩闲置建设用地“华丽转身”为宜农宜业的优质地块,不仅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鲜活动能,更探索出岭南丘陵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以实干实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厚礼。

破局:从“零散整治”到“全域统筹”,重构乡村发展空间

传统土地整治多聚焦“单点修复”,往往陷入“治一块、闲一片”的困境。罗定项目跳出这一局限,以“全域规划、整体推进、分期实施”为核心,构建起“土地整治+产业培育+生态保护+乡村建设”的系统治理范式——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复垦”,而是将每一块土地的改造都嵌入乡村发展全局。

在黎少镇的复垦地块,项目团队没有“一复了之”,而是实地调研土壤条件与市场需求,引入“肉桂、荔枝、木薯”等适生经济作物,让复垦土地从“闲置地块”变成“增收宝地”;泗纶镇是罗定特色农业核心区,团队便围绕当地“肉桂”等产业,将整治后的土地规划为生态农业示范区,既补齐建设用地指标,又为特色产业扩能留足空间。“我们要的不是‘一时好看’,而是让土地持续为乡村造血。”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整治背后的深层考量。

赋能:用活政策“金钥匙”,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增减挂钩政策,是破解乡村“用地难、发展慢”的关键抓手。罗定三镇的闲置建设用地,多分散在13个行政村的39个地块,有的是废弃宅基地,有的是老旧厂房,长期“占而不用”。项目团队以政策为指引,创新推出“分片摸排、分类处置、统筹调配”工作法:先组织技术人员逐地块踏勘,建立“土地档案”;再根据地块位置、现状,制定“一地一策”整治方案;最后将分散的“碎片化”指标整合,既满足城镇发展用地需求,又反哺乡村建设。

“以前村里的老房子空着,除了占地方没啥用;现在整治后,不仅村里多了块好地,还能拿到政策补贴。”泗纶镇村民吴伯的话,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聚力:把“民心工程”做到村民心坎上

土地整治,改的是土地,连的是民心。项目推进之初,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祖上传下来的地,拆了会不会吃亏?”“复垦后能不能种庄稼?”面对疑虑,项目团队没有“硬推进”,而是用“软沟通”架起信任桥梁。

在泗纶镇CJ002地块,村民曾因担心权益受损,挡在挖掘机前不愿施工。项目组当即停工,搬来小板凳坐在田埂上,从增减挂钩政策细则讲到补偿标准,从复垦后的种植规划聊到长远收益,这一聊就是一下午。“他们把政策讲得明明白白,还帮我算了笔‘长远账’,我知道这是为村里好。”老吴不仅主动配合施工,还成了项目的“宣传员”。

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把“为民服务”延伸到工程之外:黎少镇一条土路坑洼不平,雨天积水难行,团队主动调配机械,免费将土路硬化成水泥路;泗纶镇部分农田排水不畅,团队便新增排水沟渠,解决灌溉难题。“路修好了,水通畅了,干部们是真为我们办实事!”村民张大爷的称赞,成了项目最好的“口碑”。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累计开展实地走访100余次,解决村民诉求200余件,真正让土地整治成为“民心工程”。

续航:乘势而上,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项目首批增减挂钩工程的圆满告捷,只是罗定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开篇之作”。目前,项目团队已启动第二批潜力地块的摸底调查,计划在总结首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治方案,让土地整治既出“生态效益”,又出“经济效益”。

未来,电建路桥环境公司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政企合作,在岭南丘陵地区打造更多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样板工程”,让更多“闲置地”变成“希望田”,让乡村不仅有“高颜值”,更有“好光景”。

金秋的罗定,整治后的土地上,新播的作物已冒出嫩芽;田埂边的水泥路蜿蜒延伸,连接着村庄与希望。电建人用双手改写了土地的“旧模样”,更用担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民生的变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