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这片伸向渤海与黄海的沃土,曾因群山阻隔、交通闭塞,让莱州、招远的百姓虽守着黄金海岸却难通高铁。2020年,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潍坊至烟台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潍烟高铁”)规划落地,电建铁军以雷霆之势挺进齐鲁大地,由电建路桥公司牵头,水电三局、水电四局、水电十四局、电建市政公司共同参与建设,在79公里的战线上,30座桥梁跨越山海,1981米隧道穿透灵山,1506孔箱梁搭建钢铁筋骨,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山海交锋的攻坚之战。
破冰之战:百日征迁创奇迹
2020年寒冬,当第一台挖掘机驶入平度冻土时,建设者面对的不仅是凛冽的海风,更有错综复杂的征迁难题——79公里战线横跨2市3县40多个村庄,涉及1800亩土地、470处管线迁改。“不能让老百姓的凉了心!”项目党支部书记带队成立“征迁突击队”,创新“以情换地”工作法:帮老乡修葺受损的院墙,为果园主开辟临时运输通道,甚至在麦收季组织党员帮农户抢收。当最后一户村民在补偿协议上按下手印时,墙上的日历撕去了187页,项目累计完成470处管线迁改、62公里道路改移,电建人创造了全线征迁速度纪录,更收获了数十面村民自发送来的锦旗。
穿山越海:科技硬仗显担当
饮马池水库生态保卫战。项目承建范围内,有一处饮马池水库,是莱州市70余万人的备用水源,施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关注。该桥全长2130.2米,其中有13个桥墩跨越水库,桥墩在水面以下深度达8至12米,施工难度之大、环水保要求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施工团队创新研发了“生态围堰+智能监测”系统:8公里可拆卸式围堰将施工区与水域隔离,6组水质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施工弃渣全部转化为路基填料。2022年3月24日,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时,水库氨氮含量始终控制在0.15毫克/升以下,成为生态铁路的最佳注脚。
128米连续梁的毫米级答卷。连续梁作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顺利合龙关系着预制箱梁的运输和架设进度。项目共设计11联连续梁,分别有主跨48米、56米、64米、80米、100米、128米等跨度连续梁,其中平莱特大桥2联主跨128米连续梁跨越G206国道,施工难度极大,面临着梁体跨度大、混凝土浇筑方量大以及高空作业风险高多重挑战。项目总工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研发“智能应力调节系统”,在日均车流量2.6万辆的国道上方,将合龙误差控制在2.8毫米。2022年6月20日,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连续梁提前27天完成合龙,顺利完成了在30层楼高的“毫米级微雕”,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灵山隧道的岩层突围。灵山隧道是潍烟全线最长的隧道,全长1981米,为时速350千米单洞双线隧道,属于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针对五级围岩占比65%的地质条件,青年工程师们在掌子面坚守79个日夜,调整支护方案47次。他们引入“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双探测技术,每掘进0.5米就进行一次全断面“CT扫描”,2022年9月16日1981米的岩层隧道“零事故”贯通。
安全筑基:58亿工程的守护密码
安全隐患大于天,质量责任重如山。项目跑步进场后,积极建立“包保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三级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固化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坚持“六定一留”原则,设立专人专岗,将安全责任压实到每一个点每一个人。质量管理方面,坚持抓源头,抓过程管控,从材料采购、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到验收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全天候全覆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凭借卓越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把控,多次获得建设单位的高度认可。项目先后在应急能力建设、冬施安全管理等方面获得建设单位4次绿牌奖励,2021年12月及2022年9月荣获建设单位“安全标准化工地”荣誉称号2次;共取得优秀“五小”及QC成果17项,通过建设单位考核评定成果14项。2022年迎接国资委组织的“央企在建项目交叉安全检查”,获得检查组一致好评。
党旗飘扬:山海之间的精神丰碑
在64米高空连续梁上,党员责任区的标识格外醒目。暴雨夜抢修施工便道的党员突击队,零下15℃坚守隧道的青年先锋岗……这些鲜活的剪影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力量。项目党支部坚持党建与施工现场同部署、同推进,做到目标同向、措施同定、工作同步,形成“同耕一块责任田”的工作格局,将党的建设融入项目生产经营全过程。
2023年6月6日,潍烟项目获得2022年度电建股份“青年文明号”荣誉。2024年7月1日,获得2023年度电建股份“双引双建”党建引领保障一流示范项目荣誉。2024年7月1日,获得2023年度路桥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高铁飞驰,连通胶东。2024年10月21日,当G9227次列车呼啸着穿越饮马池特大桥,莱州渔民在车窗边数着熟悉的村庄:“去北京看升国旗,终于不用凌晨赶大巴了!”此刻,全线十个首家、51张绿牌、29封贺信化作站台上雷鸣般的掌声。这条钢铁长龙不仅将胶东半岛纳入首都“3小时生活圈”,更以14项专利、10篇核心论文、3项省部级工法的技术突破,为中国高铁版图再添华章。
夕阳西下,在这片山海环绕、历史悠久的齐鲁宝地中,水色如画,游人如织,这条“银色长龙”穿越半岛,以绵延沃野的气势驰骋向前,四个年头的辛勤耕耘已经交卷。如今,这支铁军已转战新的战场,而在潍烟高铁的每一根轨枕下,都深埋着建设者的誓言:以山河为卷,用钢轨作笔,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基建传奇!